正值“全国科普日”期间,各地相关单位围绕“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协力建设科技强国”的主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今年的活动主题令人联想起茅以升先生作为中国科普协会副主席期间,向广大科技工作者发出了“在急流险滩上架起一座科普之桥,更好地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号召。茅先生认为,“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只有把科学普及工作做好了,科学技术现代化才有基础”。
茅以升先生是我国最早从事科普事业的科学家之一。他一生积极倡导科学普及,不遗余力地从事科普活动。他最早参与的科学普及活动可以追溯到留美求学时参加的“中国科学社”。这个组织最早是由一些同样具有科学救国思想的中国人在美国发起成立的。那时候,该社办有一个名为《科学》的杂志。茅以升先后为该杂志写了《中国圆周率史话》和《西洋圆周率史话》等科普文章。茅以升还曾为该杂志写了一篇介绍美国天文学家白莱希(John A. Brashear)的文章。白莱希是茅以升在匹兹堡认识的,他一生为了进行天文观察,自己制作天文望远镜,克服过许多困难,有过不少重要发现。
茅以升先生主张科研和科普如一鸟两翼,要相应发展。在他归国任教的数十年中,除了教学科研工作之外,他也热衷参加社会上有关的科学普及活动。可惜,旧社会很少有这类活动的常设机构,只能借各种别的机会进行一些零星的活动。1926年,“中国工程学会”在北京召开年会,茅以升被委任为筹备主任。从那以后,他先后在“中国工程师学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任职,一直是这些学术团体的活跃人物,为科研与科普的协调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他把科普看作是科学与人民之间的桥梁,是中国通向现代化的桥梁。1950年,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成立了“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简称全国科联)”和“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简称全国科普)”,茅以升被选为“全国科联”委员和“全国科普”副主席,从此“科协”、“科普”成为他的终身事业和日常工作。1951年,茅以升先生参加了在巴黎召开的“世界科协”大会,提出“科普工作是实现科学大众化的起步,是改造自然、解放生产力的头等大事,要将科学精神、知识普及到群众中去”。1954年,应苏联“全苏政治与科学知识普及协会”邀请,茅以升先生率领25人的代表团访问了苏联。同年,在茅以升的大力支持和直接指导下,新中国第一份科技报《科学日报》创刊,通过科技报把科学知识送给生产者,送给劳动大众。1958年,“全国科联”与“全国科普”合并成立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简称中国科协),茅先生当选为中国科协副主席。
茅以升先生为中国的科普创作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几十年如一日从事科普创作,写了大量科学性强、文字生动的科普文章,还主编了《自然科学小丛书》,成为国内外知名的科普作家。他的科普作品缤纷多彩,不仅有科普论述和科普专著,而且有长文、随笔、知识小品、通俗演讲等。他撰写的《科学属于人民》、《进一步开展职工科普工作,迎接新的生产高潮》、《科学与科普的十大关系》等文章,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
由于茅先生所学的专业是造桥,自然对桥的各种事情最感兴趣。在他写得各种科普文章中,有关桥的文章占了很大的部分。解放前,他利用钱塘江大桥建桥的机会,在上海《科学画报》上,连续发表、登载了一系列介绍钱塘江大桥建造的科普文章《钱塘江桥》。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工作的三十余年中,茅以升对科学普及事业仍然非常关心,又写了《武汉长江大桥》、《桥话》、《五桥颂》等长短文章,前后共计有百余篇。其中,《没有不能造的桥》一文,获得1981年全国新长征科普创作一等奖;《中国石拱桥》一文被收录进初中语文课本,时至今日仍被奉为说明文经典之作;在人民日报上连载的《桥话》,堪称是科学与文学结合的典范。毛主席看过茅以升所写的《桥话》后,称赞地说:“你写的《桥话》我都看了,写得很好,你不但是科学家,还是文学家呢!”
茅以升的科普文章,不仅道理深刻、通俗易懂、语言形象生动,而且还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力和科学的预见性。1963年他所著的《明天的火车和铁路》中,想象未来的火车每小时能跑200千米以上,从上海到北京的列车只要六七个钟头就能到达,车上有无线电传真电话设备,可以同全国各地通话。今天,我们的高速铁路验证了茅以升的预言!
科技馆建设
科技馆是科学普及、提高公众科学技术素养的场馆。茅以升呼吁在全国建设科技馆,为科技工作者创造良好的科普工作条件。他为中国科技馆的设立、兴建和发展作出重大贡献。茅以升先生推动建造中国科技馆一事可追溯至1958年。在时任全国科普副主席茅以升的倡议下,经过周恩来总理、聂荣臻副总理批准,中国科技馆被列入建国十周年首都十大工程之一。当时地基都已建好,但由于当年施工建材供应严重不足,加上十年特殊时期的影响,中国科技馆被迫暂缓建设。1978年3月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迎来了“科学的春天”。以茅以升为代表的83位著名科学家联名在大会上重新提出建设中国科技馆的建议。11月,中国科协向国务院提出在北京建设中国科技馆请示,邓小平同志圈阅同意。1979年2月,国家建委批准重建中国科技馆。中国科协当即成立了以副主席茅以升为主任,裴丽生、王顺桐为副主任,由钱学森、沈鸿、张维、马大猷、张开济、柯俊等一批著名科学家为委员的中国科技馆筹建委员会,开始中国科技馆的重建工作。
在茅以升先生为首的广大科学家的努力和中央领导的支持下,解决了北京市征地困难等问题后,直到1982年终于落实了中国科技馆的筹建工作。1984年11月,应茅以升邀请,邓小平同志欣然为中国科技馆题写馆名。1986年,茅以升亲自主持审议中国科技馆建筑方案、一期展厅内容初步设计评审会。
青少年科普教育
茅以升先生特别关心青少年的成长,不辞辛苦,呕心沥血,经常在少年儿童中开展科普教育,引导青少年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献身于祖国的科学事业。他经常说:“爱孩子,就是爱祖国的明天。要培养儿童热爱科学,使他们从小得到启发,为祖国建设立新功。”他认为“科普是一座通向四化的桥梁,应该让孩子们先通过。”他还强调“在科普教育方面,要介绍一些科技史,特别是中国科技史,要增强孩子们的爱国心和自信心。”
茅以升经常为青少年做科普演讲。从1978年到1981年,他在人民大会堂等处作过多场科学讲座,经常给孩子们讲自己童年的故事,以启发和引导孩子们健康成长。有一年六一儿童节,茅以升在上海少年宫给孩子们讲自己童年的故事,发现孩子们特别爱听。于是茅以升连夜写了一篇题为《从小得到的启发》的文章发表在《儿童时代》杂志上,讲述了自己研究“走马灯”的原理而萌发了“探究科学”的好奇心;看到文德桥倒塌而立志造桥、发奋读书;为了锻炼记忆力而背诵圆周率到小数点后100位等等小故事。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青少年要勤奋学习,打好基础,不怕困难,才能学有所成,为国家做贡献。
晚年,茅以升爱乡思乡,特别关心家乡青少年的成长。1984年,茅以升利用回镇江开会的机会,专程来到镇江二中,看到学校建立了许多科技小组,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和成绩。茅以升兴奋地说:“这太好了,只要我们充分地启发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就能使他们在德、智、体几个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茅以升家的客厅也成为了孩子们探索科学的乐园、科普教育的场所,他经常接待来访的老师和孩子们,亲切地和孩子们交谈,讲解科学知识。北京小学生樊晓晖,了解到茅爷爷用背诵圆周率方法来锻炼记忆力,樊晓晖也决心学习背诵圆周率。有一次,樊晓晖来到茅爷爷家过科学队日,在茅爷爷的鼓励下,樊晓晖默写圆周率小数点后100位。茅爷爷也高兴地默写圆周率到小数点后101位。樊晓晖好奇地问茅老为什么写到101位?茅以升亲切地笑着说:“圆周率小数点后面的数字是无穷无尽的,我写101位,用意是说明,科学的发展也是无穷无尽的,不能到此为止,要不断前进啊!”茅爷爷说的话很有含义,樊晓晖听后,深受启发。樊晓晖后来不断地在科技方面发明创造,两次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发明竞赛中获得一等奖。
全国各地的青少年经常给茅爷爷写信,茅以升总会逐一亲自答复。在复信中鼓励同学们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为将来攀登科学高峰打下坚实的基础。
茅以升先生长期致力于科普工作,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树立了榜样。他一生心系科普,奋斗不已。最后,以他的一句名言与所有的科技与科普工作者们共勉:“人生一征途耳,其长百年,我已走过十之七八,回首前尘,历历在目,崎岖多于平坦,忽深谷,忽洪涛,幸赖桥梁以渡,桥何名欤?曰奋斗。”